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建议提案办理> 提案公开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0406号提案的复函

日期:2025-04-28

李友根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扎实推进重庆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建议》(第0406号)收悉。经与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经济信息委、市住房城乡建委、市农业农村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市委六届五次、六次全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提出打造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等“六区一高地”目标。2025年市委“新春第一会”强调,要推动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前期,一体推进“小县大城”“强镇带村”试点、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改革,聚焦满足群众“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安居乐业”需求,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加快融入城市生产生活,成效明显。2024年,全市吸引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非户籍人口落户城镇22.11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2.14%、同比增加0.47个百分点。

一、一、关于推进城乡融合改革,加快重庆市自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前期,市政府印发《重庆市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提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等政策举措,促进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举家在城镇落户。市农业农村委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设全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稳妥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整市试点和巴南、忠县、梁平等整区县试点,优化城乡资源要素流动和市场化配置渠道,2024年全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额60亿元,不得以退出上述权益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探索建立依法自愿有偿退出的路径。下一步,市公安局将出台《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若干措施》等政策,我委会同市公安局抓好落地落实,进一步放宽城镇落户条件、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力争吸引20万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非户籍人口在城镇落户。市农业农村委将大力推进“四进三回”行动,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持续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突出问题集中专项整治行动,规范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积极推动农村集体资源资产有序进场交易,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有效解决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增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动力。

二、关于推进“一区两群”产城融合发展,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市民化

前期,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建立健全市、区县、乡镇、村四级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优化配置集约紧凑的城镇空间,引导人口、产业有序布局,构建集疏适度、优势互补、紧凑高效的空间开发格局,开展中心镇、特大镇研究,梳理识别小城镇的特色资源,优化全市小城镇布局,加快市域城乡融合发展步伐。下一步,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将以居民需求为核心优化生产、生活空间,规划建设功能复合、布局均衡、服务精准、舒适便捷、安全韧性的现代化新重庆城乡居民日常生活空间单元,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积极推动“一县一策”山区库区高质量发展政策落地见效,优化区县城和中心镇、特色乡镇的空间布局和发展形态,促进资源要素合理配置,推动区县城扩容提质,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中心镇,引导产业、人口和要素向区县城和中心镇、特色乡镇集聚,推动区县城城镇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三、关于改善新型城镇空间布局,优化农业转移人口的空间分布

前期,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积极落实《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提出的“构建以主城都市区为引领,渝东北三峡库区和渝东南武陵山区为支撑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优化我市国土空间布局与功能定位,推动主城都市区突出市域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引擎作用,渝东北三峡库区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渝东南武陵山区突出文旅融合、城乡协同,农业转移人口空间分布情况持续改善。下一步,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将发挥空间规划引领作用,抓好国土空间规划实施,大力推进重点片区规划优化、详细规划评估及修编新编,完善分区规划修改管理要求及流程,强化改革赋能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

四、四、关于加快市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两群”农业转移劳动力的产业分布

前期,市经济信息委围绕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细分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新星”产业门类和发展政策,支持区县结合本地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物流条件等综合因素,明确2个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4个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编制形成《重庆市先进制造业发展产业地图》,以此作为政府资源配置和引导社会投资的重要依据,促进各区县分工协作、特色发展。下一步,市经济信息委将抓好《重庆市先进制造业发展产业地图》落地落实,支持区县培育发展特色产业,进一步强化招商统筹和资源要素优化配置,转型升级一批、转移一批和淘汰一批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构建形成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竟争、相互融合的工作格局,打造一批具有辨识度、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五、五、关于完善超大城市流动人口管理体系,按阶段、分类型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步伐

前期,市人力社保局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就近就业,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包客车、包火车(车厢)等出行服务,面向农民工就业集中的建筑、制造、家政、餐饮等领域,筹集32.4万个就业岗位,组织劳务经纪人为有就业意愿的农民工提供岗位推介25.2万次。2025年春节期间促进农民工就近就业5.1万人,同比增长11.4%。市财政局建立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机制,把常住人口作为均衡财力和激励引导转移支付分配因素,充分考虑区县吸纳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支出需求,采取适当补助、动态调整补助标准等举措,重点向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城镇化进程较快、产城融合发展较好的区县倾斜。下一步,市人力社保局将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服务保障,新增一批新市民培训定点机构,开展农民工新市民培训10万人次以上,持续做亮“重庆农民工日”活动品牌,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农民工的良好氛围。市财政局将进一步完善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加大对相关区县支持力度,切实促进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您提出的关于扎实推进重庆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建议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您的建议将督促我们在建设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的过程中重点关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我们将打造一批“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积极推广,感谢您的支持和帮助。

此复函已经高健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5年4月24日        

联 系 人:屈雄宇

联系电话:67575058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版权所有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办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洪湖西路16号    邮编:401121    电话:023-67575000

全国粮食流通监管热线:12325    易地扶贫搬迁咨询电话:023-67575148    虚拟货币“挖矿”投诉举报电话:023-67575292

渝ICP备08000498号-10    网站识别码:5000000043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1601号